张秉柱,2013年获第三届合肥市道德模范称号。他原是黄麓镇的一名教师,退休后就一直致力于为老人和留守儿童办学。2002年,在镇政府的支持下,他兴办村级老年学校,紧接着又将关注的目光转移到众多的留守儿童身上,建立了村里的“留守儿童”名册,建立了“五老”与“留守儿童”联系制度。2007年,他又将自家大厅辟为“留守儿童之家”。一干就是数十年,他数十年如一日坚持关爱老人、下一代和“留守儿童”。
老吾老 一己之力办学
位于村中心池塘旁边,有一排黄色墙体的瓦房,室内窗明几净。每个星期三的上午,村里都会有四五十名老人齐聚到这里,聆听他们喜爱的课程。从时事历史、法律常识、农业科技到养生保健、书画戏曲,这里开设的课程可谓十分丰富。这是合肥巢湖市黄麓镇的第一所村级老年学校——张疃村老年学校,举办至今已经有整整15个年头了。“就算剩我一个人,也要把老年学校办好!”学校的创办人、校长,77岁的张秉柱老人介绍,由于条件缺乏,原来多名老师在学校创办后或是离世、或是因病及家庭原因,都离开了这里的讲台。不过,张秉柱却一直坚持了下来。
光拿退休金他觉得不踏实
2002年10月,干了半辈子中小学教师、校长的张秉柱在退休两年后,再次站到了讲台上。不过,这一次,他面对的学生不再是孩子们,而是和他年纪相仿甚至更长的老人。
张秉柱所在的黄麓镇张疃村,坐落于巢湖北岸,一直以来,这里都是全市少有的人口大村。与各地人口老龄化的趋势一样,目前,该村人口2000多人,老年人却有近300人。
2002年,黄麓镇决定在兴办镇级老年大学基础上,试办一所村级老年学校。村领导就此事找到了张秉柱,想聘请他担任校长,参与老年学校的创办并负责全面的工作。对于这个聘请,张秉柱没有丝毫犹豫就欣然答应了。
“如何让农村的老人也能像城里人那样老有所学、老有所乐呢?办老年学校肯定是一个很好的途径。”张秉柱说,“对于我个人来说,退休了,每个月都从国家领几千元退休金,却什么事也不干,心里也觉得不踏实。”
身为校长一度是光杆司令
可是,对于一个农村来说,举办一所正规的老年学校谈何容易。“开始,村里能提供的就只有两间破旧的房屋,作为教室,连桌椅板凳也不配套,前来听课的老人也十分稀少,只有十几个人。”张秉柱回忆道,“不过,硬件条件的欠缺还是其次,关键还是师资队伍。”
老年学校刚办时,有包括他在内的4名教师。其他人都和张秉柱一样,多是来自当地中小学的退休教师。不久,张秉柱的教师队伍就遭遇了极为尴尬的局面,以至于,身为校长的他沦为一个仅有的老师,成为光杆司令。
“不到两年时间,先是一名80岁的老教师因病离开了学校,接着,又一名75岁老教师因病去世,不久后,最后一名教师因为孙子考上了市一中,他要去给孙子陪读也离开了学校。”“就算剩我一个人,也要把老年学校办好!”面对同伴的陆续离去,张秉柱一再坚定向大家表示。
当时,张秉柱不仅是村老年学校的校长和老师,同时也是镇老年大学的教师,此后的一年多时间,张秉柱不得不一人扛下学校既定的课时,还得在两个学校间奔走。他原来主要讲的时事和历史,身为光杆司令的他为了让老年学校的课程更加多样化,只得临时上阵,充电学习一些法律、养生保健知识,开设相关课程。
学校的今天十分难得
走进这所农村老年学校时看到,与城市里的各种老年学校相比,这里的条件明显简陋很多,只有一个连体的教室,面积也不算大,其中的陈设也颇为简单。但是,对于这所老年学校今天这样的条件,张秉柱和众多学校的老年学员却都觉得,“已经十分难得了,毕竟,在农村这样的学校还是不多的。”
“原来的房子不仅老旧,每逢雨天,还漏雨,修了好几次都是无济于事。”张秉柱告诉记者,2009年底,村里下决心投资了12万多元,才将老年学校原先的老屋拆掉了重建。教室扩大为四间,里外粉刷一新,配置了崭新的课桌,足可同时可容纳100多人上课。此外,教室里还添置了电教设备,安装了电扇,增加3000多册图书。“上课的时候,这里是教室,平时,这里还可以作为阅览室和活动室。”
尤其令大家惊喜的是,对于位于学校旁边的那口本是充满垃圾和淤泥的池塘,也随即进行了清理整修,塘埂四周还砌上了白石栏杆,池塘中央则修建了一座凉亭。走出教室,面对的池塘,俨然已经是一个小公园。
张秉柱介绍,学校目前有两名专职教室和两名外聘教师,每周三上一个上午的课。开设的课程包括法律常识、时事政治、历史、卫生保健、科技知识、红色记忆等十余种。“除了文化常识课程,还有书法、绘画和戏曲等,来这里的老年学员,几乎都能找到自己的兴趣。”张秉柱不无自豪地介绍道,目前,学校的报名学员已经达到150多人,每周来学校上课和参加活动的学员稳定在百人左右。
幼吾幼 为孩子撑起一片蓝天
自家大厅成“留守儿童”乐园。走进位于巢湖市黄麓镇张疃村的张秉柱家,大厅里扑面而来的是青春的身影,学生们在大厅里或看电视、或看书、或看报纸、或做作业。你会诧异,这是课外活动室吗?事实上,这是张秉柱家里的大厅,是张疃村里有名的“留守儿童之家”。大厅里和大门上的“留守儿童之家”匾额格外显眼。
这是一间简单到再也不能简单的农屋。这间一层的农屋里,唯一的房间是张秉柱和老伴方荣珍的卧室。大厅的右侧角落里摆放着灶台、洗漱台、橱柜,用布帘隔开。大厅的其他地方成了孩子们的地盘。祖传的衣柜摆放着各种图书,旁边的电视机可以播放《地道战》、《地雷战》等孩子们最喜欢的爱国电影。墙角挂着的《中国国防报·军事特刊》以及《文摘周刊》,早已被翻得皱巴巴。为了方便孩子们锻炼身体,张秉柱还购买了羽毛球拍、跳绳等运动设备。甚至,他还拿出自己的手机,免费为“留守儿童”向远方的父母拨打电话。虽然简陋,但是这里是孩子们的乐园。
十年“留守儿童”无事故
自从2000年张秉柱从工作岗位上退休后,他一直关注下一代工作。2003年,张老担任了黄麓镇教育系统关工委第一副主任兼办公室主任,此外他还担任张疃村关工委常务副主任。
彼时,越来越多的“留守儿童”引起了张秉柱的关注。“那时,我经常看到一些儿童由于父母不在身边,在水塘玩耍时溺死的报道。有的儿童在家里看管,渐渐养成小偷小摸的恶习。我想我必须站出来,为这些留守儿童做些什么,帮助他们。”
2003年,张秉柱建立了村里的“留守儿童”名册,建立了“五老”与“留守儿童”联系制度,对“留守儿童”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和安全教育。
2006年,张疃村的49名“留守儿童”由10名退休干部、教师承担联系任务,包括张秉柱每人联系5名“留守儿童”。联系人每周至少上门一次,和“留守儿童”谈心,了解他们学习生活情况。村里对表现较差的“留守儿童”加强教育,帮助他们改正缺点,不断进步。
2007年8月,张秉柱将家里大厅建成了“留守儿童之家”。1940年出生的张秉柱,为了村里的孩子操劳着。两个儿子和老伴却格外地理解。
老伴方荣珍说:“家事懒,外事勤,公家事情不累人。” 张秉柱则笑答:“我有一个好老伴,家事不用我烦神。”
执著的张秉柱凭着一股劲硬是将“留守儿童之家”坚持了下来。十年来,张疃小学未发生一起学生溺水或交通事故。
给“留守儿童”家的感觉
正在张疃村小学读5年级的学生杨英杰是“留守儿童”其中之一,他的父母常年在外打工,他一直跟随年迈的奶奶生活。
“以前,他有点小调皮。自从到留守儿童之家后,经过慢慢地熏陶,他现在变了个样。上次考试,他得了全年级第二名,还被评上了三好学生。” 张秉柱骄傲地告诉记者。
现在,张秉柱仍然联系5名“留守儿童”。在张秉柱大厅的墙上,这几位儿童创作的儿歌展现了他们多姿多彩的生活。
“小弟弟,眯眯笑,天天爱把镜子照……一代新人树新风,文明古国换新颜”。五年级的杨英杰的这首“照镜子”让人眼前一亮。
在大厅里记者看到了“留守儿童”的暑假作息时间。起床、早餐、学习、午睡等时间经过了认真地分配。语数外几门课程也有详尽的安排。而非寒暑假时间,这个“留守儿童之家”的开放时间是周末和其他节假日。
小学六年级的黄波告诉记者:“一到周末,学校放假时,我就来到张爷爷的家里。这里的气氛非常好,我可以看报纸、看书,还可以和小伙伴们共同讨论学习内容。”
看到儿童们沉浸在快乐的时光里,张秉柱不会觉得累,反而非常享受这样的日子。开办“留守儿童之家”,他不享受一分钱的政府补助,全部由自己负担,他不图名利,仅仅是为了照顾好这些孩子。
曾经有“留守儿童”的家长带着礼品上门感谢,但是被张秉柱一一拒绝。
为“留守儿童”撑起一片蓝天
张秉柱和村关工委成员还主动与贫困学生结对帮扶,积极解决留守儿童生活困难。
“留守儿童”叶自立患先天性小儿麻痹症,经过校方和关工委的共同反映,上级安排其到巢湖市医院免费做手术,家庭免交了一万多元的手术费。
16岁的叶季梅家庭贫困,张秉柱获悉后,千方百计地向上反映,最终给她解决了2000元的救助金。
村里一名回族学生考上了西南民族大学,但是这名学生的家境十分贫寒,张秉柱想尽办法联络其他老人,为其解决了2000元的上学费。帮其解决了燃眉之急。
在爱心的感召下,“留守儿童”也知道感恩社会。汶川大地震发生后,张疃小学开学时,“留守儿童”张文浩带头向汶川大地震捐款。最终全校师生共捐款3200多元。
在张秉柱的坚守下,2010年,张疃村关工委获得安徽省关心下一代先进集体称号。这是张疃村获得的第一块省级奖牌。张秉柱说他还会坚持下去,看着孩子们健康茁壮地成长。
|